• 餐厨垃圾短期存放时微生物抗性组和病原菌的动态变化研究获进展

    发布日期:2022-12-19 15:47:02 阅读数:152

    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是提高资源化利用的前提。餐厨垃圾有机物含量高、湿度大,是微生物(特别是抗生素抗性细菌及病原菌)生长和繁殖的“热区”。然而,关于餐厨垃圾在经工艺处理前(含收集、分类、转运等过程),短期存放时造成的微生物风险问题尚未被关注。 [详情]

  • 科学家揭示哺乳动物呼肠孤病毒转录激活和调控机制

    发布日期:2022-12-19 15:44:01 阅读数:160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课题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王靖飞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In situ Structures of Polymerase Complex of Mammalian Reovirus Illuminate RdRp Activation and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详情]

  • 多次曝光图像的超分辨率重建领域取得进展

    发布日期:2022-12-12 16:44:02 阅读数:207

    目前,天文观测中望远镜的最高分辨率和感光元件的采样率仍是获得高质量图像的瓶颈。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研团队提出新的图像叠加方法——欠采样的“多次曝光图像反混叠与PSF反卷积技术”,获得了超过望远镜衍射极限的超分辨率图像。该项技术已应用在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多通道成像仪(CSST-MCI)的科学仿真数据处理管线中,[详情]

  • 光固化3D打印微生物活性功能体研究获进展

    发布日期:2022-11-30 17:32:02 阅读数:263

    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对水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游离微生物细胞限制在一定空间区域内,既能免受流水冲刷流失、可重复循环利用,又能保持生物活性,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但因现有材料及制作方法的限制而未得到广泛应用。 [详情]

  • 榕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研究获进展

    发布日期:2022-11-30 17:29:02 阅读数:168

    近年来,叶绿体基因组因基因组小、突变率和重组率低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植物系统发育、分子进化、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榕属(Ficus)作为桑科的最大属,且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物种,而其系统发育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榕属物种具有多样的生态型,体现了对不同生境的高度适应性。尽管近年来关于榕属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有所发展,但缺少基于较大样本量的全属水平的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变异及系统进化的分析。 [详情]

  • 研究揭示硬蜱唾液腺毒素促进莱姆病传播机制

    发布日期:2022-11-29 17:08:02 阅读数:154

    蜱虫是专门吸血的节肢动物,由于其在发育周期中需多次更换宿主吸血,因此也是除蚊子外传播人类和动物病原体最广泛的节肢动物媒介。已知有28种以上的蜱虫会引起多种人类疾病,例如莱姆病和斑点热立克次氏病,由于误诊和延误治疗甚至会导致死亡。[详情]

  • 榕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研究获进展

    发布日期:2022-11-29 17:08:02 阅读数:230

    近年来,叶绿体基因组因基因组小、突变率和重组率低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植物系统发育、分子进化、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榕属(Ficus)作为桑科的最大属,且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物种,而其系统发育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榕属物种具有多样的生态型,体现了对不同生境的高度适应性。尽管近年来关于榕属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有所发展,但缺少基于较大样本量的全属水平的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变异及系统进化的分析。 [详情]

  • 可注射医用胶研究取得进展

    发布日期:2022-11-28 17:08:01 阅读数:213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潘浩波团队和研究员赵晓丽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多家单位,在可注射医用胶的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n Injectable Rapid-Adhesion and Anti-Swelling Adhesive Hydrogel for Hemostasis and Wound Sealing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详情]

  • 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生物学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发布日期:2022-11-25 11:29:01 阅读数:135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吴跃进课题组在水稻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生物学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发现脆秆CEF3基因具有提升秸秆糖化效率的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and Bioproducts上。 [详情]

  • 高强度抗撕裂导电水凝胶研究取得进展

    发布日期:2022-11-24 15:20:01 阅读数:262

    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具有结构简单多样、输出稳定、能量转换效率高的优点,为物联网系统(loT)的持续运行提供了有效的能源供给。[详情]

  • 植物天然免疫调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发布日期:2022-11-23 15:14:01 阅读数:140

    植物主要依赖自身天然免疫系统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位于植物细胞膜的模式识别受体FLS2识别到细菌鞭毛蛋白保守的肽段flg22后,与共受体激酶BAK1结合并相互磷酸化,并激活下游的胞质类受体激酶BIK1。激活的BIK1可介导活性氧(ROS)产生、钙离子进入胞质、气孔关闭等免疫反应。 [详情]

  • “七星瓢虫斑点样”耐高压固态纳米材料研制成功

    发布日期:2022-11-23 15:11:01 阅读数:287

    日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制备出类似七星瓢虫斑点样的银纳米颗粒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耐压性,为未来深海原位检测低浓度微生物代谢产物提供了新手段。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表面与界面》。 [详情]

  • 科研人员揭示幽门螺杆菌如何“走出非洲”

    发布日期:2022-11-18 15:32:01 阅读数:129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Daniel Falush团队与挪威奥斯陆大学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peated out-of-Africa expansion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driven by replacement of deleterious mutation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多次新的幽门螺杆菌非洲谱系“走出非洲”,并逐渐取代欧洲、中东当地谱系的独特进化历史[详情]

  • 科研人员开发出地下水-农业-经济多模型耦合系统

    发布日期:2022-11-18 15:32:01 阅读数:186

    华北地区是全球范围内水资源匮乏的典型区域之一。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直接影响我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以及农民收益。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综合评价地下水压采、南水北调调水、粮食供给和农民收益增长等因素的互馈机制,形成多目标协同优化的区域种植结构可选方案,实现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这也是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水资源和粮食纽带关系研究的方法性难题。 [详情]

  • 超导二极管效应研究获进展

    发布日期:2022-11-15 15:47:01 阅读数:268

    作为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石,半导体电子器件的基元是实现半导体二极管效应的P-N结。半导体P-N结的特性之一是单向导电性。在正向偏置时,P-N结处于导通状态,允许电流通过;在反向偏置时,P-N结处于截止状态,电流无法通过。半导体电子器件利用这样的特性实现逻辑运算。与半导体材料类似,具有宏观量子现象的超导体在量子电子学占有重要地位,如超导量子干涉仪等。那么,能否在超导电流中实现二极管效应?由于超导电流的零电阻特性,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详情]

  • 绿色分子印迹技术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发布日期:2022-10-10 15:55:01 阅读数:202

    海岸带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地球关键带。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被排放到海岸带中,高强度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导致海岸带这一地球关键带功能退化。海岸带的生态化学要素尤其污染物等的监测和治理极为重要,然而,海岸带区域环境基质复杂,污染物等种类繁多且通常含量很低,[详情]

  • 单细胞拉曼结合靶向宏基因组揭示土壤活性抗生素耐药组

    发布日期:2022-09-29 16:39:02 阅读数:233

    抗生素耐药性(AMR)在人类、环境和动植物间的传播,加剧全球“One Health”的负担。土壤是“One Health”的关键环节之一,所携带的抗生素耐药性可通过食物链等方式转移至人类而带来健康威胁。土壤中栖息着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其中活性耐药菌在驱动土壤耐药性传播中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由于高达99%的土壤微生物不可培养,针对土壤原位活性耐药菌的探索较少,土壤中抗生素耐药性风险的研究面临挑战,阻碍了AMR环境行为及阻控策略的发展。 [详情]

  • 富营养化湖泊溶解性有机物组分研究获进展

    发布日期:2022-09-28 17:21:02 阅读数:288

    溶解性有机物(DOM)是全球水体有机碳的一个大的储存库,也是水环境中生物体的主要营养底物和碳源,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贡献。同时,过量的DOM可能会导致天然水体变成“棕色”,阻碍太阳辐射在水层中的穿透,进而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循环。 [详情]

  • 科研人员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遥测技术实现气云三维成像

    发布日期:2022-09-28 17:18:01 阅读数:240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徐亮团队在傅立叶红外光谱气体探测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污染气云立体图像的被动遥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Optics Express上,并被选为Editor’s Pick文章。 [详情]

  • 研究发现听觉语言理解相关脑区到感觉运动皮层地标的距离预测语言理解功能

    发布日期:2022-09-28 17:15:01 阅读数:177

    大脑皮层的脑区按照功能可分为两类:视觉、听觉、感觉运动皮层(主要加工外界的单通道信息,如视觉、听觉)和联合皮层(主要整合多通道信息,支持记忆功能)。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大脑的拓扑特征是否能够解释这两类脑区功能的差异化?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