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一个改写“标准”的中学生物教师
张倩,是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一名普通的生物教师,CACSI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会员。先后荣获贵州省中小学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第36届贵州省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项目一等奖;辅导学生荣获省、市、县级一、二等奖31次;2019年,研究撰写的科技案例:《培养基上的生命画》,被教育部遴选编入科技活动教材;2021年,印江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镜检人员,对植物线虫进行调查,她作为生物教师,主动请缨,并在实践中优选出比常规“标准”检查快12小时的检测方案,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核心刊物《林业科技通讯》宣传报道,其试验方案已被同行广泛使用,为保护地球植物安全,作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特殊贡献。
深耕厚植,积淀成长
作为一名生物科学教师,张倩一直深耕于教学一线。为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她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在优秀教师们的引领下,有了丰厚的专业积淀。为更好地磨炼自己,她坚持以赛促学,参加优质课竞赛。她坚持研读课标,解析教材,阅读专业教学类杂志,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在生物科学课堂教学中付诸实践,同时将收获的经验、难解的困惑通过文字进行输出,撰写成学科论文,有效的输入、积极的输出,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多篇论文、调研报告在国家、省市县级获奖。
张倩对科学实验室,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她常常钻进实验室里,开展科学实验,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们的很多困惑。她用心去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使学生自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她还敢于接受挑战,自学新技术,深入了解创客教育,带领学生探索有趣的编程、3D建模、机器人、科技体育等课程。学生们没有钱购买机器人设施设备,她自己积攒经费,为学生们购买了人工智能设备,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博观取约,厚积薄发。深耕厚植,积淀成长!
主动请缨,虽微致远
2021年,印江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镜检人员,对植物线虫进行调查,她作为生物教师,主动请缨,在密林中随机攀爬高大的树,在树冠、树中、树底采集标本、枯枝约两吨,然后依次分类,再分解成筷子大小的枝条,一包一包地拿到实验室,用清水浸泡20多个小时,然后用胶头滴管吸取样本,在载玻片上通过高温“定行”(不让松材线虫蠕动),在显微镜下甄别,寻找松材线虫的蛛丝马迹。这是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每天晚上加班到两点多钟,有几位受不了酷暑和工作强度,中途生病请假了,另一批人员又补上来,然后又换下一批人,但张倩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硬是坚持到监测任务圆满完成才回家。
在这次调研检测中,她发现长期沿用的清水浸泡检测标准很不合理,因为用时太长。于是,她得空就深入钻研业务,寻找检测的新方法,通过不断实验,在她的组织下,优选出新的配合液体,比常规20小时“标准”检查快8小时的方案。通过反复对比实验发现,用她配制的液体进行检测,不仅时间缩短了8小时,而且效果完全一样。因为实验方法的创新改进,使他们的调查提前了10多天完成镜检任务。随后,她组织团队撰写了论文,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通讯》宣传报道,其试验方案已被同行广泛使用,为保护地球植物安全,作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特殊贡献。
“双减”之下,科学发展
张倩上课之余,要么在实验室要么在森林保护区协助相关部门对一些植物、市场产品如洗发露的pH值进行检测。她热爱学生,重视素养培训,让学生在“双减”之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班级的学生个个都是生活小能手,什么豆腐、米酒、腌制金桔、酸菜、辣椒……十八般武艺般般都会。
张倩指导学生的多项作品如:《探究斑鸠占叶并“留住那份绿”》《科普创新赛之“细菌画”器材替换》《“特殊”的渗透装置》《改进“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材料用具》等等在贵州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不局限于校园内(劳动基地的作物栽培管理:不同玉米的杂交试验;食品加工室的食品制作:葡萄酒的制作、柠檬膏的制作、红薯粉的加工、芋头丝糟辣椒面的制作等),周末带领学生寻找野生刺梨,采摘来后进行各种加工(果酒、干果等)、斑鸠占叶的采摘(斑鸠豆腐的制作、晒干后加工成粉末等)、森林中腐殖质土壤的挖掘(营养土的配制与发酵试验)等,一系列的活动开发,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打开了学习思维的禁锢,让学生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张倩指导学生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首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件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能够在文件中找到怎么梳理平时凌乱的资料,从而能够将资料整理成册便于评审人员的审阅;其次引导学生将生活、学习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尝试在原始基础上进行优化或创新,既然是创新,那需要大量的查阅资料,看是否有人研究,从而指导学生完善查新报告的撰写;最后根据学生的创新点指导撰写研究报告,从而将完善相关资料并提交参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赛,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将来可能成为科技成长路上的引领者。
张倩几乎每年都要带领学生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科学实验、采集动植物标本、开展区域化石调查与保护工作,让学生养成热爱科学、利用科学、爱护自然的好习惯,为在“双减”政策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24年5月25日,《中国教师报》以《张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随后,共青团印江县委员会、印江县妇联公众号上也进行了宣传报道。
晨光熹微,亦有光芒。回望过去,念及将来,她常常自信地说:为师者当如光,虽微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