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乌江水!科技特派员一线“传经送宝”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机制,紧盯全县优势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推行农技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多维度、全覆盖为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让"科技之花"在田间地头绽放。
破解技术难题"空心李"酿成"遇见李" 空心李是沿河特色农产品之一,因果肉与核分离而得名,果色青灰鲜艳,果肉脆嫩,酸甜适度,营养丰富,芳香可口,是闻名贵州省内外的区域性特色水果。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沿河沙子空心李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沿河空心李种植规模已达10.5万余亩,仅沙子街道南庄村空心李种植就达1200余亩,每年7、8月上市,销售时间短,较难以长时间储存,加上没有深加工企业,导致每年有几千吨鲜果、次果白白烂掉,每到销售季节果农们只能"望果心叹"。因此,对沙子空心李进行规模深加工势在必行。
2018年,按照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部署,贵州科学院派经验丰富的省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贺红早挂职沿河科技副县长开展科技扶贫,对于长期从事植物营养高效利用和精品水果深加工研究的他,已破除金刺梨发酵果酒研发技术难题,这为突破沿河空心李深加工技术带来了希望。
"空心李不仅经济价值、营养价值高,而且固土保水能力强,适生范围广,对石漠化治理、山区水土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生态效益突出,是实现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的优良植物。"贺红早介绍,要想解决销售时间短、难储存这一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空心李深加工产业,提高空心李的附加价值,延伸空心李产业链,促进空心李产业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通过近一年的试验,贺红早团队充发挥分专业优势,通过混合发酵工艺,将李子产酒发酵作用和浸提作用同时进行,有效地提取出李子中的功能成分,使得李子中的营养物质得到最大程度的获取,成功研发出12度空心李果酒,取名"遇见李"。
2022年3月,贺红早以省级科技特派团团长身份,再次踏上沿河这片热土,继续把科技论文书写在沿河土家山乡的大地上。 开展送技下乡"农小白"育成"土专家" 正值猕猴桃成熟季节,在沿河土地坳镇安坡村合作社猕猴桃基地,省级科技特派员董晓庆正在向合作社负责人文纯财询问猕猴桃的管护情况,从猕猴桃挂果开始,她便在每个关键时期来到这里,为其答疑解惑,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我们种植的猕猴桃已有一定的规模,但最让我担忧的是我们管护猕猴桃的专业性不强。"文纯财说,猕猴桃管护工作都是向特派员请教,有科技特派员手把手指导,他们放心多了。
"我们科技特派团的任务就是聚焦茶叶、肉羊、李子、花生等农业主导产业,围绕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帮带,让地方‘土专家’‘田秀才’的数量明显增加,技术明显增强。"培训结束,董晓庆如是说。
董晓庆是贵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贵州特色园艺产品采后生理与贮藏保鲜及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2016年以来,她多次到沿河调研空心李保鲜情况,开展空心李保鲜技术培训。
今年3月,她以省级科技特派员的身份继续在沿河黑水、官舟、土地坳等乡镇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农业产业技术指导。 改良加工技术"难贮藏"做成"深加工" 2013年11月,张绍阳积极响应学校工作安排,作为铜仁学院"硕博下基层"活动首批人员,前往沿河沙子街道挂职,期间长年驻扎在山乡基层开展空心李果实贮藏保鲜、采后加工、优良种质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栽培管理等方面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
"2014年,我就开始与贵州康大食品有限公司利用仅有的1台烘烤箱,开展空心李果脯加工工艺研制和优化工作,并最终建立特别简易又适合现有基础条件下规模化生产的空心李果脯加工工艺。"张绍阳介绍,当前空心李果干加工技术,是他在沙子街道楠木村种植大户冉隆山空心李果干加工经验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技术极其简单易行,其制品健康味美,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今年3月,张绍阳以省级科技特派员身份,再次奔赴沿河。
在田间地头、陡峭山路间经常看见张绍阳穿梭忙碌的身影,通过电话、微信或现场指导,开展一对一技术咨询服务。目前,张绍阳主要定点跟踪帮扶空心李种植公司,开展果农技术和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推进乡村振兴,蓝图已绘就,奋斗正当时。来自各级"科技特派团"的50名科技特派员正奔走在沿河土家山乡的田间地头,充分发挥产业技术服务、宣传政策信息、培育新型农民的指导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