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科技加持助力乡村振兴
“纱布下面不要留缝隙,留了缝隙蛙容易钻到下面去,容易造成死亡······”近日,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合水镇白元村,省科技特派员梁正其正在指导群众搭建稻蛙食台。他说:“搭建食台是为了让青蛙定点采食,减少食料浪费。”
今年3月,贵州省科技特派团共选派了120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科技服务。铜仁市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发展机遇,积极用好省级科技特派员的这一技术支撑,大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省级科技特派员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有力支撑。
梁正其是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教授,从2020年开始,他先后在印江洋溪镇、峨岭街道、木黄镇指导种养稻田养鱼、冷水鱼养殖,棘胸蛙养殖等产业,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通过多方考察和研究,梁正其决定今年在印江发展更适合当地的稻蛙综合种养产业。
稻蛙产业投入成本高,技术复杂,为降低群众投入成本,增加效益,梁正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带领群众在白元村发展了100多亩的低密度稻蛙种养示范基地,专门推广生态环境调控研究及高产、高效技术。把常规一亩地投放20万蛙苗,改为投放5—16万,把传统的蛙为主稻为辅破坏水稻质量的现状,向稻蛙双丰收齐获利的发展方向转变,让低密度养殖增加稻蛙存活率和水稻产量及品质,从而达到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
在梁正其的促成下,当地成立了印江县白元生态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吸纳带动50名群众参与稻蛙种养,推广示范2000亩,目前已基本投产。群众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说起今年的稻蛙种养,印江县合水镇白元村村民田茂波笑得合不拢嘴:“自从稻蛙种养基地建立起来后,就在基地务工,每月有2000至3000元的收入,同时还学到了稻蛙种养的技术,在自家稻田也尝试养殖。”
多培养一个技术人员,农业发展就会多一重保障。在铜仁的田间地头,省级科技特派员大力培养本土年轻技术能手,通过“一对多”结对的方式,向当地年轻的农技人员、致富带头人等传授技术,大力培养本土年轻技术能手。
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村养牛场的管理员赵相勇就是其中一员。在省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他从一名普通农民成为了养牛场的技术骨干。有了技术保障,村里的养牛场发展比较顺利,牛的长势很好,养牛场的规模从两年前的60多头增加至现在的200多头,效益翻了几番。
省科技特派员汪德生就是赵相勇的“师傅”,今年已经是汪德生第六年担任省科技特派员,几年的时间里,他的脚步踏遍了思南县的各个养殖场。每到一处,他都能及时发现养殖技术短板,在免疫、驱虫、保健、分段饲养等技术方面对养殖场人员进行指导。通过传帮带,汪德生在思南县培养农业技术人员36人。
科技力量的加入助力黔东大地乡村振兴劲更足。2021年至今,贵州省级选派3200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服务。其中选派到铜仁市322人,技术服务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及所有重点产业。累计深入现场服务20174次,组织开展培训48772人次,组织新技术、新品种种植示范推广2056项,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本土年轻技术能手147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