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图谱绘制成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在解决小麦条锈病菌不断变异的世界性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绘制全球首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谱,构建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这项为小麦育种提供“基因导航”的研究,标志着我国在小麦病害防控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引领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于日前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


小麦条锈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是世界小麦生产的主要公敌之一,通常使小麦减产 10% 到 30% 。“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抗病基因与病原菌流行演化的百年互作规律。”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研究团队教授康振生表示。


研究团队历时 5 年,通过对近 4.7 万份田间数据的深度挖掘,构建了涵盖 2191 份全球小麦种质的“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以此为基础,团队首次绘制出覆盖 431 个遗传位点的小麦基因组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清晰展现出抗性基因在全球麦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在筛选后的 559 个与抗条锈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中,研究团队成功验证了 3 个突破性抗条锈病基因的应用价值。其中,Yr5x 基因对当前流行的新型强毒菌株表现出显著抗性;Yr6/Pm1 基因首次实现条锈病与白粉病的双重防控,揭示了作物广谱抗病的新机制;尤为重要的是,YrKB 基因在抵御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同时,首次实现了抗病性与产量的协同提升。


研究发现的抗条锈病基因组合,有望将小麦品种的抗病寿命从当前的 3 年至 5 年,延长至 10 年以上。目前,携带新基因的育种材料已在多个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为减少农药使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