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丨刚刚过保质期的食物,还能吃吗?

现今,有些人像松鼠一般囤积各种食品,买回来后吃一两袋就放在角落里。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有人从家里“薅”出了囤积已久的食品,却发现已经过了保质期,弃之可惜,吃又不敢。上网搜索“刚过保质期的食品能吃吗?”得到的又是些模糊的答案。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117.png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保质期。《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中对食品保质期的定义是: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限期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


食品保质期固然重要,但贮存条件同样不能忽视,若没有在指明的条件下贮存,食用出了问题就得自己负责。


实际上,食物的保质期不等于食物安不安全的时间界限。打个比方,有盒保质期为3个月的糕点,过期3天后送去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安全,只是口感上没有那么软糯了。也就是说,某个食品到期了,可能意味着它失去了好吃的品质,并不是说它就一定变质了。

那么过了保质期的食物,还能吃吗?


得看它是长保质期食物还是短保质期食物。保质期为 6个月以上 ,一般称为长保质期食物;保质期在 30 天以内 ,则称为短保质期食物;保质期在 30天~6 个月 ,建议谨慎些,当做短保质期对待。


长保质期食物通常会经过比较严格的杀菌处理,或者食物本身的环境不适合微生物生长。这类食物,例如罐头、饼干、坚果等,过期一两天吃问题不大。


短保质期食物大多没有完全解决微生物问题,微生物会不断繁殖,保质期通常会尽量压缩。这类食物一旦过期,很容易造成微生物指标超标,不建议食用,例如大多数的新鲜肉类、蔬果、糕点。


保质期是一个参考,食品保质期不等于食品最后可食用时间。过期食品并不必然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只是过期食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会大于在保质期内的食品。食品是否真正能吃,主要还是看食品是否发生了腐败变质或其他本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