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暴力、软色情……警惕!你的孩子身边可能暗藏这些危机!

勇敢的艾莎公主、可爱的小猪佩奇、呆萌的天线宝宝……这些卡通视频陪伴了很多孩子快乐的童年时光。

然而你看过这样的卡通形象吗——

猪医生面目狰狞,手里拿着尖尖的针管,扎向尖叫痛哭的佩奇;《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公主被实施开喉咙、开颅手术;米老鼠的耳朵被剪刀剪掉,鲜血淋淋……

011.jpg

这些就是所谓的“儿童邪典视频”,虽然用的是卡通形象,但基调阴暗、恐怖、惊悚,成年人看了都会觉得不适,竟然一度打着母婴、亲子、早教等幌子出现在网络视频中。

那么,究竟什么是儿童邪典,儿童接触邪典有什么危害?

源自海外的儿童邪典

邪典原本是指制作手法独特、题材诡异、剑走偏锋、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的艺术流派。

要说邪典,就绕不开邪典电影。邪典电影作为一种电影亚文化,在电影发明的最早期就初露端倪,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集中爆发。

邪典的出现与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和政治经济状况关系紧密。比如美国邪典电影,有学者指出:一战的动荡,再加上美国人固有的个人主义风格和对宗教的隐喻,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国电影已经带有些许邪典色彩。

丹麦导演本杰明·克里藤森执导的《女巫们:历代的巫术》(Haxan: Witchcraft through Ages,1921),被认为是最早的邪典长片之一。由于嘲讽抨击了教会,在很多欧洲国家被列为禁片。影片中有诸如烹煮婴儿、生吃人肉、教会酷刑与女巫聚会等场景,恐怖又荒诞。

012.jpg

▲《女巫们:历代的巫术》电影海报

1970年左右,邪典这个词逐渐被用于电影行业,1980年左右,美国电影评论家丹尼·皮瑞的系列作品《Cult Movie》出版,自此之后,此称呼开始被主流电影圈以及学术圈所认可。

总的来说,邪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扬真善美,而是聚焦人性、生活的丑恶,关注社会边缘人员,是边缘、反抗和非主流的艺术门类和风格。这类作品往往拍摄手法怪诞,内容充斥着血腥、暴力、色情,受到部分人群的狂热追捧。

如果说邪典只是非主流文化的话,那儿童邪典就是一种彻底病态、负面的东西。

儿童邪典本质就是通过视频、读物、游戏、图案等载体,把死亡、血腥、色情、暴力等负面元素有意灌输给儿童。

以儿童邪典视频为例,大多是通过对儿童熟悉的动画人物造型进行二次加工,使原本天真无邪的动画形象沦为暴力、虐待甚至是色情隐喻的载体。

2017年7月,《纽约时报》就曝光了YouTube上存在的少儿不宜的恶意动画短片。该报道在北美引起强烈反响,并被称为“艾莎门事件”(Elsagate)。在社会抗议下,YouTube开始大规模下线这类视频、封禁账号。直至2017年11月,YouTube宣布,已删除了超过50个相关频道、15万个视频。

可怕的是,这些在外网上已被封禁的视频,却悄悄流入了国内。

早前,有网友透露,自己所在的动画制作公司把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包装成为血腥暴力或软色情的内容,甚至是虐童的动画或真人小短片然后推出。

比如佩奇的妈妈被全家人杀掉,只剩一颗脑袋鲜血淋淋地被放置在桌子上,画面让人极度不适。

013.jpg

再比如芭比娃娃的脸上插着剪刀的画面,血腥骇人。

还有一些打色情擦边球的,比如蜘蛛侠把艾莎公主压在地上强吻。

再比如,让男孩扮演医生给女孩接生,直接把女孩的裙子撩起来。还有一些低俗恶心的,比如跟“屎尿屁”相关。

该儿童“邪典视频”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网友们又陆续挖掘出了一些潜藏于网上的儿童邪典游戏。 

比如一些“接生”“整形”“心脏”等“做手术”类的游戏,乍一看就像是普通的休闲小游戏,实际上画面冲击力很强, 还没有对玩家的年龄做强制限制。

还有一些软色情内容的小游戏,存在很多暴露画面和性暗示内容。

还有一种是诸如SCP游戏小卡片之类的实体卡片。SCP起源于美国一篇网络恐怖小说,主角是一个超自然生物,他不断在人们视野中移动,但一旦你的视线不在他身上,他就会扑过来扭断你的脖子。这个角色设定在网上受到一些爱好者追捧,创作了一批以虚构的异常物品、个体及现象来营造神秘恐怖氛围的作品。

没想到的是,SCP被传入中国后,逐渐衍生出实体卡片、视频和游戏等形式,在未成年人中也进行了传播。不少未成年人被这种娱乐化的形式吸引,又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因此受到极大的不良影响。

儿童邪典有什么危害?

猎奇、怪异的事物连成年人都不免会被吸引,更何况求知欲旺盛的儿童。这种颠覆寻常伦理的奇异画面,必然会给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带来极强的冲击力。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舒畅曾在接受央视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血腥元素会对儿童心理、生理和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她说,暴力元素会影响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由于认知发育水平还不成熟,当他们看到暴力、血腥元素时,会倾向于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认知仍处于较为片面的阶段,还没有完善的世界观,他们依然会被暴力元素误导。因此,暴力、血腥行为会不同程度地诱导儿童、青少年去模仿,或是产生一些退缩心理。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也认为,长期观看这类视频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年龄小的孩子没有成熟的意识,在早期植入这类信息会造成极其错误的认知”。其中,血腥暴力的视频更会对孩子造成恐慌,对神经发育造成影响,容易造成后期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信等一系列严重影响。

据澎湃新闻2021年6月2日一篇题为《被“邪典”咬蚀的孩子们》的报道,一位女生自6岁接触了儿童邪典视频和游戏后,感到自己的性格变得阴郁,常常幻想恐怖暴力的画面,甚至有过一次自残行为。

该女生回忆:“那段时间我害怕得睡不着,只有开灯才能睡觉,我有了心理上的问题。一直接触这些都市传说、恐怖故事、SCP和邪典游戏,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的性格变得阴郁。我想其他事的时候也会想得特别血腥恐怖,往坏的地方想,而且还有恋物癖,简而言之就是恋孕,这个主要是受‘生孩子’一类游戏的影响。”

邪典对儿童的危害这么大,为何还能流传呢?

一个原因是不法分子从中牟利,利用儿童邪典视频或者小游戏吸引点击量,赚取高额的广告费用。另一个原因是其隐蔽性,很多家长并不能及时发现和分辨,往往就是因为其娱乐化的包装形式让家长放松了警惕,使儿童的精神世界悄无声息地被污染。

《被“邪典”咬蚀的孩子们》的报道中,一位家长讲述其8岁的孩子受同学影响玩SCP卡片,其中有卡片上印着“卡通美女”,角色设定是“对男性人类有着特殊的能力”,卡片下面的文字写着,这个“美女”每周都要服用1毫升的新鲜男性精液,而100%的男性看到她都会产生迷恋的想法,并试图与她进行性接触……

家长当时就脊背发凉,如果不是无意中看到,根本想不到孩子平时玩的卡片中会有这么不堪入目的内容。

另有一位母亲曾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题为《邪典视频仍藏身于曼妙动画片背后》的文章。在文中她谈道:“不可否认,这一代孩子是手机的一代、视频的一代。我女儿3岁多便能操作电脑和手机,从中找到她喜欢的视频。但视频内容的水太深了,看着孩子搜索视频的背影,常常让我们夫妇二人心惊肉跳。”这位母亲发现,内容不堪的视频总是藏在儿童经常观看的卡通人物热词中,在不经意的几个推荐视频链接中就能关联到。

儿童邪典毒害的是天真的孩子。色情、暴力的毒素一旦渗入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戕害的就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021年3月,在北京市开展的儿童邪典视频专项查处和治理工作中,共检查网络平台27个,清理删除相关违规视频超3万个,删除相关违规内容链接8万余条。

这些儿童邪典视频以卡通短片为主,同为境外传入,特点是新虚构创建的卡通形象,多以阴暗、恐怖、惊悚为基调,充斥大量暴力血腥以及宣扬犯罪、教唆犯罪的内容。

对这种文化垃圾,甚至文化毒品,必须铁桶合围,遏制罪恶之手伸向我们的下一代。平台加强管理审核,法律对网络儿童节目进行强制规范,社会加强对企业部门的监督,家长也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为国家和民族赢得未来。